随着疫情的逐渐控制和复工的有序推进,青岛地铁一号线施工现场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,向着年底通车这一目标迈进。

据说,这将是岛城最“高配”的地铁线?带着这样的好奇,小编采访了海信项目经理赵嘉,一探这个即将露出真面目的地铁线路中蕴藏了哪些高科技“武器”。

系统规模堪称“岛城之最”,安全等级乃“国际一流”

青岛地铁1号线共41个车站,接入了13个子系统,数据规模高达100万点,是迄今为止青岛数据规模最大的一条地铁线路,对整个地铁的管理、系统的智能化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
对此,青岛地铁1号线采用了由海信网络科技自主研发的综合监控系统,数据规模最高可以达到1000万点以上,超出预估量10倍,而数据读写速度可高达每秒百万条以上,凭借其可靠、高效、灵活的产品特性,能够将轨道交通所涉及的电力、环控、火灾报警、门禁、CCTV等众多专业系统统一集成监管,为青岛地铁1号线的安全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综合监控系统日前已成功获得SIL2国际安全等级认证评估,可以说是岛城最安全的综合监控系统,可全方位识别和预警风险,保障软件在现场运行的稳定可靠。

“除了综合监控系统,地铁通信系统的安全稳定同样十分重要。对此,海信项目组主动请缨,参与了‘云存储’科研项目,针对轨道交通领域中的灾备场景做了升级,”赵嘉介绍道,“原先,当地铁站出现网络故障,我们有专门的灾备场景来预防数据丢失、失去联系等故障,但一旦有2个以上的站点出现网络故障时,灾备场景就无法起到作用了。有了现在的‘云存储’,就相当于将原先的灾备由‘串联’升级为‘并联’,不会因某几个站点的网络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。”

能源管理与综合监控两大系统首次融合,安全双保险

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,又该如何最大限度进行能源管理,实现绿色、节能运作?青岛地铁1号线首次将能源管理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进行融合,依托综合监控数据采集的优势,将能源相关数据融合综合监控提供的设备运行状态、客流等相关数据,进行多维能耗分析和数据挖掘,实现设备能耗异常诊断、定额超限诊断、能耗同环比异常诊断、用能平衡诊断、电能质量异常诊断等5种能耗异常的自动诊断及预警,及时发现跑、冒、滴、漏、能耗异常设备,实现管理节能。这样,不仅节省了数据采集成本,也能够使数据分析更全面、更精准,为地铁安全运行上了“双保险”。

 image001.jpg

搭建全线模拟测试平台,提前完成部分现场调试工作

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,海信团队凭借多年参建轨道项目积累的丰富经验,协助业主做了流程上的创新。考虑到综合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、与现场机电设备的联调等工作往往处于整个项目的中后期,接口数量多且接口类型复杂,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。基于此,为了提高现场调试效率,海信项目组与研发工程师一起,搭建了“全线模拟测试平台”,并协调20多家攸关方,提前完成了30多个接口的测试工作,解决了接口协议、参数配置、软件逻辑等方面的多项问题。

经过将部分现场调工作前移,提前验证联调系统的接口稳定性,海信的这个创新有力地保障了后续综合联调阶段的效率。为此,海信作为参建单位,获得了业主颁发的“创新工作奖”。

赵嘉介绍道:“整个联调过程周期长、涉及到的攸关方也众多,但是海信团队拥有充足的经验,凭借这些经验能够让我们把很多准备工作做足,遇到突击任务的时候也能够从容应对。”

青岛地铁1号线上线已指日可待,海信团队的“全力1赴”获得了业主的高度好评,在去年年底,海信陆续获评“年度优秀集成商”、“年度先进个人(孙洪旭)”等奖项,标志着海信团队在地铁1号线建设过程中提供的高质量产品、高品质服务获得了客户的检验与认可。

向着年底通车的目标,海信将继续与业主一同奋进,一同打造岛城地铁智慧标杆。